黑心肉再次降临香港?
最近巴西出口的肉类出现问题(腐败和含致癌物),引起全球关注。大家可能不知道,香港其实是巴西肉类的大买家(占其出口量达1成3)。
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视肉类为「高风险」食品,对进口肉类产品设下「重重关卡」。例如,
1. 国家准入制度
巴西若想出口肉类到另一个国家 (如中国),必须通过该国的严格考核 (如食品安全、动物卫生等方面的法规和监控是否健全和足够)。
2.企业准入制度
即使巴西考获「出口国家资格」,也不代表所有巴西肉类企业可自动获得出口资格。有意出口肉类的企业须透过巴西政府向入口国申请「出口企业资格」。入口国会派官员到访巴西企业作现场评核 (如动物养殖、屠宰加工、流通和产品溯源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)。通过评核的企业可出口指定类别的肉类产品。
3. 出口前检验检疫
巴西政府有责任全程监控出口肉类的生产。肉类在正式出口前,亦须通过官方检验检疫 (参照巴西与入口国签订的双边协议)。
4. 官方卫生证明书
检验检疫合格的肉类产品还须附有巴西官方签发的卫生证明书,才可出口。
5. 肉类入口许可证
入口国会要求企业预先申请入口许可证,让当局评估进口该批肉类的风险和入口附带条件。
6. 口岸检验检疫
在入境口岸,入口国官员会审查文件(如确保货证相符)及抽验进口肉类。
为何巴西黑心肉能够出口?
大家可能会问,上述进口规管已非常严格,为何还有黑心肉事件的发生?理由很简单,即使肉类进出口的政策写得再好,没有人切实执行便一点用处都没有。
报导指有人收买巴西官员,避过出口监管。涉及「巴西黑心肉」的企业多达21家,当中有5家企业曾输出肉类到香港。
给香港业界的建议
-
业界应透过香港政府向巴西当局索取问题企业的完整清单、肉类品种和问题批次等数据,确认其买入的巴西肉并非来自涉事的21家企业。
-
最新消息指政府无意强制回收已输入香港市场的巴西肉。然而,为保障企业声誉,笔者建议业界化验所持的巴西肉,确保完全符合香港法例法规(如兽药残余、重金属、致病菌等)后才继续出售或使用。
-
此次事件证明单靠出口国政府对当地企业监管并不足够。作为买家,业界应加强海外供货商管理,避免买错货和声誉受损。有不少注重食品安全的公司会聘用独立机构代其审核供货商(即“第二方审核”)。第二方审核对供货商遍布全球的大型食品公司尤其有利。
给市民的小建议
肉类在冷冻或冷藏时会有颜色转变(如褪色或变暗),并不代表安全性一定有问题。然而,若果肉类同时出现异味、摸上去黏糊糊或分泌出黏液,则代表肉类已变坏,不可再食用。